四川:“两基”攻坚克难之路(二) -凯发官网入口

四川:“两基”攻坚克难之路(二)
信息来源:四川教育网 发布日期:2011-10-25 浏览次数:3705
字号【    】

       金秋时节,青川山头的枫叶渐渐红了。大禹故里北川又响起了羌笛声。
       在这个季节,以“两基”迎国检为名造访灾区,多了几分收获的意味。上个世纪80年代“两基”工作全面启动,通过实施撤点并校、农村税费改革、“两免一补”、寄宿制学校等措施,北川和青川分别在1999年、2000年正式通过了省政府“两基”工作验收。新世纪以来,“普九”“扫盲”工作趁势而上,各项指标进一步提升……
       谁也没有料到——2008年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会在一瞬间将一切化为乌有。
       怎么办?面对满目疮痍的学校,灾区教育人深埋内心的彷徨与伤痛——从“零”起步,重塑信心,用极大的勇气和决心重拾旧山河。仅3年,所有校舍建起来了;教师队伍结构优化了;办学水平进一步提升,灾区教育实现了超常规发展!
从零起步从头再来——探访震后三年的北川县“两基”攻坚
       寄宿制     是家长的“定心丸”
       国庆大假,北川县白坭乡白坭小学5年级的学生邓晨回了一趟家。
       小邓晨家住桃园村。“别看名字好听,路可远着哩,离学校有20、30里!”如果每天从家校走路往返,光路上就得4、5个小时。从一年级开始,爸妈就把邓晨送到学校住宿。地震后,尽管村里通了公路,但考虑到学校既安全伙食又好,他们仍然选择了让孩子住校。在他们心中,学校最让人放心。
       在灾区农村,做好控缀保学工作,关键是把发展寄宿制教育落到实处。北川县的地理环境很特殊,全境皆山,面积广阔,山高路远,居民分散。民间戏谑“喊得答应,见不到人”。
       北川县教育体育局督导室主任黄险峰,在关内地区任校长多年,对这一情况非常熟悉。地震后,该县将原有的86所中小学整合为40所,“校点更加集中,寄宿制的地位就更重要了。”
       北川县的寄宿制教育起步于上个世纪80年代,最初只在中学实施。2003年实施民族地区十年行动计划后,逐步推广至小学。以白坭小学、小元小学、青片小学等为代表的部分辖区面积过广的中心校,陆续从低年龄段招收住校生。
       2003至2007年期间,该县行动计划共计安排资金700万元,新建校舍11670平方米,其中包括2670平方米的学生生活用房。
       “5、6岁的孩子也可以住校了,在学校老师管得好呢!”有家长赞叹说。北川县教体局副局长毛勇认为,寄宿条件的大为改观,提高了学校放心度,家长吃下“定心丸”,控缀保学工作自然水到渠成。
       去年9月,北川2万多学生正式告别板房,入住新校,其中小学90%、中学98%以上的学生,选择了住校。40所学校全部实现寄宿制教育。
       毛勇高兴地告诉记者,去年秋,北川县又将贫困寄宿生的资助标准提高了一个档次,由原来的小学生每生550元、中学生每生750元,调高到了750元、1000元。“考虑到地震后,居民家庭有重新返贫的情况,政府再次扩大资助范围。七成以上的学生享受到了资助。”
       北川县教体局计财股股长张嘉永算了一笔账,以学生2万人计算,去年仅这一项补助的总额就达1240万元。这着实减轻了家长的经济负担。
       啃下学籍管理这块“硬骨头”
       每逢开学,学校里最忙的是负责学籍管理的老师。
       学籍管理,这是灾区教育管理体制重建的第一道闸门,也是每个学校不得不啃下的一块“硬骨头”。众所周知,地震后灾区居民流动频繁,学生变动大。而且在非常时期,外省就读、外地就读、随亲就读等情况很难理清。
       去年8月,北川中学初中部成为单设初中——永昌中学。记者9月21日在永昌中学采访时,负责学籍管理工作的杨胜建正忙得不可开交。
       回忆起地震初的情景,杨胜建用了一个很四川的表达:“简直是打烂仗!”找街道办要人数,找不到。好不容易找到学生家长的电话,又打不通。
       地震后,永昌中学校长马青平,当时是北川中学副校长。他清楚地记得,老师们加班加点,甚至不分昼夜,为的就是确定学生人数。北川中学受全世界关注,每一个数字背后就是一条鲜活的生命。在那时,无数“杨胜建”为此奔波忙碌着,其中很多已经失去了挚爱亲人。
       杨胜建也在地震中失去了孩子。马青平说,学校面临再生育问题的老师还有好几对。现在很多老师都因工作,没顾得上这事。
       因为种种原因,永昌中学搬迁新址一年,还得借用原北川中学方可取得学生学籍登记及申报工作,这为学籍工作增加了难度。好在杨胜建有个得力团队,由老师们分组包干了任务,找学生、统数据、上街办、跑政府……“永昌中学的学籍管理渐渐有了眉目”。经过统计发现,“学校外地生源学生竟然超过了本地生源”。外地家长都愿意把孩子送到北川来了,怎么不让人高兴?校长马青平说,家长的认可就是最好的回馈。
       永昌中学是一个典型案例,实实在在地反映了震后灾区学校管理之难,推动“两基”攻坚之难。但情况在一步步好转。学籍管理是学校规范化管理的重要内容,是稳定学校教学秩序,实现学生有序流动,有效控制辍学的必要措施。
       学籍管理对灾区学校有着特殊的意义。局长王安平当然明白这一点。前不久,在检查关内学校校安工程的时候,他还专门叮嘱校长:“把学籍工作理顺,两基工作才算真正落实了。无论花多大力气,都要把出口、入口数字抓实、抓牢,容不得半点含糊啊。”
       住得起,也要用得起
       灾后重建,让灾区学校硬件水平一下子提升了。但是有一个问题出现了——有人说,住着好房子的学校,又交不起物管费,是不是有点浪费?言下之意,硬件条件的提升也带来了更多现代化设备,而用这个设备所需要的电费,可能会超过一所普通农村学校所能承担的负荷。
       八一擂鼓中学的女校长刘应琼爽朗地说:“我们要用教育质量,交这个物管费!”
       硬件提升后,当务之急是提升教育质量。缺师资,缺内在动力,是制约灾区学校质量提升的两道关隘。地震后,八一擂鼓中学的教育水平有所滑坡,学生流失率偏高。如何把教育质量提上去?
       从西苑中学、陈家坝中学一路辗转,刘应琼积累了相当多教学管理的经验。她的办法就是——实施年级聘用制让老师找回激情,实施小组合作让学生找回学习的动力。
       可是,大灾过后心理上的痛却难以平抚。有老师说:“我都50多岁了,要不我就不参加吧?”有家长说:“校长,娃儿好不容易活下来,我们对他已经没有更多要求了,学习好不好真的无所谓呀。算了吧?”
       一开始,改革推行困难很大,刘应琼就到处做工作。话讲多了,声音沙哑,人也瘦了不少。不仅讲教学,更多的是像姐妹、亲人一样去安抚老师们的内心。渐渐地老师也理解接受了。
       熟悉农村教育的人都知道,农村学生底子薄,搞小组合作学习起步很难,主要是靠教师引导。而教师愿不愿意承受这种压力,最为关键。
       经过半学期多的实践,成绩斐然。毕业班学生的总成绩明显提升了,在县内的排名也从倒数,变成了正数。老师们高兴地对以前的家长说:“让你娃儿从省外转回来吧。”家长欣然允诺:“要得,要得。”
       记者采访时发现,该校学生都统一穿着迷彩服,一个个英姿飒爽。原来,因为是军队援建的学校,该校还把“少年军校”作为了办学特色,从基本的礼仪和养成教育开始抓学生的行为规范。
       在新修的男生宿舍里,记者看到了整洁的被单、整齐划一的牙具,床下无丝毫杂物。每个寝室都放着一盆植物。“经历了大灾,孩子们也很懂事。”宿舍管理员告诉记者,这些都是孩子们自己凑钱买的,“像宝贝一样照顾着”。
       其实,在北川像八一擂鼓中学这样正致力于提升教育软实力的学校还有很多。在某种意义上,这所学校是个案。但是它的昂扬向上反映了灾区教育的精神内核。在物质条件已经完善的条件下,灾区教育该向何处去呢?“两基”绝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重塑信心重振旗鼓——震后三年青川县教师队伍建设侧记
       青川县地处四川盆地北部边缘,属偏远山区,紧邻甘肃、陕西,是省级贫困县。而“5·12”地震,使原本薄弱青川教育遭受巨大打击。
       灾后重建,对青川教育是一次跨越式发展的机遇。3年来,在浙江省的援建下,青川教育总投入近15.5亿元,55所新建学校犹如青川大山里一颗颗璀璨明珠。
       但是,教育的发展不仅仅在于有坚固的教学硬件设施,更是在于是否有一支乐于奉献在山区的优秀教师队伍。师资是教育软实力打造中不可或缺的主要因素。“两基”迎国检这两年来,青川县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确保了教育优先和协调发展。
       重重困难 教师流失、震后教师心理创伤、山区教师老龄化
       青川全景内大部分为山区,发展相对滞后,县城乔庄镇距离成广高速还有2小时车程。青川教育饱受教师的流失之苦。50多岁青川县政府教育督导室副主任魏玉清从事多年教育督导工作,他跑遍了青川大小学校,见证了青川教育的发展。他说:“在青川的教育史上,师资队伍建设一度面临困境。”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前些年,一些在青川学校工作了几年的青年教师,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后,便“跳”到了区域条件较好、个人待遇相对较高的地区工作。近年来,流失到省内外其他地区的教师,青川约有二十余位。
       同时,青川教师“半边户”现象也大量存在。特别是在农村中小学,教师家属70%在农村。上有老,下有小,很多家庭的经济并不宽裕。教师宋茗在一所偏远农村小学任教,经常双休日都要到责任田种庄稼,家里杂事很多。据了解,有的乡镇学校,一个学校就有10多位教师属于“半边户”。
       “全县教师虽老中青结合,但教师队伍老龄化相对较重,少数教师不适应新课程和教材中发生的变化。”魏玉清说。
       三年前的大地震给青川教育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和创伤。全县59所学校、98个教学点全部垮塌,教育教学设施及教师住房大量被毁,直接经济损失达7.7亿元。教师中失去亲人和亲人残疾的情况大有人在。特别在地震灾情特别严重红光乡中心小学,以及木鱼中学,灾难给教师的心理蒙上了一层阴影。
       迎难而上修建周转房、聘新教师、加强培训、建立激励机制
       怎样才能让青川教师重塑信心、重振旗鼓?青川县政府积极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如,用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等办法来善待教师。
       在财政极为困难的情况下,青川县2009年、2010年按本县公务员年人均的津补贴标准核拨教师绩效工资,统筹教师绩效工资总额的5%,按全县四类不同地区倾斜,向农村薄弱学校、边远地区学校倾斜,向一线教师、骨干教师重点倾斜。
       这些举措,相对缓解了教师流失严重的现象,也为“半边户”教师解决了后顾之忧。
       宋茗坦言,“半边户”教师的待遇比以前好了很多,每个人的家庭经济负担都减轻了,大家工作信心倍增。
       “我们还采取补充招聘教师,大力开展培训工作,让教师在培训中得到提升等办法来培育师资。”青川县政府教育督导室副主任魏玉清告诉记者:近3年,全县严把入口关,切实配齐配全了教师,全县新补充招聘教师共187人。同时,全县对所有的教师进行了1—3次培训,参加国家级培训有1109人次,参加省、市、县级培训近2万人次。
       红光乡小学教师鲁文琼去浙江杭州师范大学参加了集中培训,又去了浙江嘉绿园小学跟班实习。几堂实践课、提高课下来,让她有很多感触:“我每天至少要听三四节课。对比浙江的老师上课的方法和技巧让我感觉到自己确实差距很大。”金子山小学青年教师樊金华,去年到浙江临安城南小学交流学习了一周。“浙江之行”让她迅速出类拔萃,今年她被评为“青川县优秀团员”。
       木鱼中学在地震中受到全国关注。震后一段时间,教师情绪一度非常低落。10多位老师家的房屋垮塌后,什么东西都没有了。校长黄孔德不但把学校的桌椅板凳等借给他们,还想方设法筹款给老师们发放备用金,为他们购买生活必需品。在浙江心理援助队和社会各界的帮助下,教师们受伤的心灵渐渐平复。如今,由温岭市援建的新校园已经投入使用。黄孔德带领师生种下了许多花草,把校园打扮得十分漂亮。
       县政府还启动了教师周转房建设。姚渡小学位于四川、陕西、甘肃交界之处,乘客车需要3小时才能到达,迫切需要教师周转房。但是,运输材料过程中需占用村民土地。为了做好村民工作,县教育局原局长陈云来回跑了7趟,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有时谈到晚上23点。现在,姚渡小学几十名教师住进了周转房,工作更有激情了。目前,全县共建成教师周转房594套,面积20840平方米,入住教师达600人。
       该县还建立了教师激励机制:近3年县政府划拨110多万元对教师进行表彰奖励。从2011年8月开始,每年青川都要评选优秀校长10名,各奖3000元;每年评选骨干教师50名,各奖2000元。
       一些学校的教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2006年建立片区联合教研组后,实现了资源共享,极大地激发了他们教育科研工作的激情。一份资料显示:青川县每年坚持举办优质课评选和青年教师的赛课活动,累计参赛人数达2600人次。通过历 练,近3年来,全县教师获省、市优质课竞赛奖近200人次。
       “青川教育当前‘硬件’堪称一流,而‘软件’相对较弱,但通过努力,我们的教师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十二五期间,青川要继续加大对市县骨干教师、名师和特级教师的培养力度,按5%左右的比例选拔中小学骨干教师进行县级骨干教师培训。”魏玉清对未来很有信心。

(教育导报   谭曲)

上一篇:2010年中国教育it投资307亿元 云计算引领教育信息化
下一篇:四川:“两基”攻坚克难之路(一)

联系凯发官网入口

(电话)028-86133248

(传真)028-86153184

(邮件)568343857@qq.com

(地址)成都市同兴路2号

公安备案号 51010602001598号

蜀icp备09003940号-1

川教jg-20120011

主办单位:成都市教育技术装备管理中心

凯发官网入口的技术支持:成都云智博科技有限公司

系统提示
请填写关键词!
确定
网站地图